
京城觀洗象
古代對京城百姓而言, 大象是稀罕物種。因此,每當看到大象結隊而行,人們便會奔走相告:「象來了!象來了!」。
為了馴養大象,有朝廷特此建立象房和馴象所。根據清宮檔案記載,清代養象數量在乾隆五十八年達到頂峰,有三十九頭。每頭象每天吃掉官米三斗、稻草一百六十斤。更甚者這些大象都被授予不同職等的官銜,從武士至大將軍,按級別享受不同待遇。每年「洗象」的活動都會吸引不少人民圍觀。而早在大象出場前,護城河邊就已經搭起了彩棚,四周聚集一片臨時設立的茶棚與攤販,看熱鬧的車轎人馬更是擠到水洩不通。而有錢人家為了能盡興地觀看洗象表演,會提早下訂附近酒席茶樓的好位置;而普通的老百姓就只能曝曬於烈日下觀賞了。

北阮富,南阮貧
西晉時期,阮家是大家族,家族各戶有窮有富,讓一條大路明確區分了富人和窮人區域:北面建造的是高級住宅,而南面則是棚戶,住的就是窮人。當時房屋建造方式防潮性差,若不在晴天時將衣物曝曬,便會發黴。所以「北阮」的富人們紛紛拿出自家的衣物曝曬,霎時街上花團錦繡,燦然耀眼,這情景曬的不只是衣物,而是面子了;但這般作為卻導致「南阮」的窮人們自慚形穢,認為曬伏必引來富人們嘲笑輕視。但是一位名叫阮咸的人卻自行取了竹竿,將破衣一件一件挑了起來曬在路邊,雖然人們都對阮咸的行徑感到羞赧,但他卻不以為然地說:「不能免俗,聊復爾耳。」體現他並沒有為自己的貧窮感到自慚形穢,因為他富足的不是金錢,而是學識與德行。

放荷燈、取水造酒
小暑時期,古時民間尚有酬謝花神、採蓮、賞荷、放荷燈與取水造酒的風俗。

稻神婭王
農曆六月,水稻開始抽穗揚花。傳說中,壯族先民缺乏糧食,生活困苦。有一鳥族部落的女王「婭王」偶然路過當地,便教導居民水稻栽種技術;幾年後,不僅帶給居民溫飽,還令後代子孫發展出多樣的稻米飲食文化。而傳說中稻神婭王是個盤著髮髻的老婦人,但面容卻帶有鳥獸的特徵,其下盤則是蛇的形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