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帶路雞」是新娘歸寧的回禮
「帶路雞」是新娘歸寧的回禮;傳統習俗的帶路雞必為一對公雞與母雞,饒富引領夫妻的吉兆涵義。更有將兩隻雞放在新娘床下,待隔夜視公雞或母雞先行跑出床下,預測新娘將生男或生女的趣味占卜。

以嫁娶名目而進行的「拋繡球」
古時民風保守,待字閨中的姑娘又委婉含蓄,便衍生了拋繡球這種半開放式的趣味活動,雖看似以嫁娶名目而進行,卻也是找尋知己的契機。

「丟扇子」拋下壞脾氣與架子
嫁娶儀式中,當女兒離開娘家並於上轎前往夫家時,會將扇子向外投擲,代表拋下壞脾氣與架子。

潑出去的水
習俗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宛如潑出去的水,是收不回來的。

壽陽公主與花黃
相傳南朝時期,宋武帝的女兒(世人稱為壽陽公主),一日睡臥在開滿蠟梅的宮殿下,花影疊重門,倏地一陣風吹梅花林,即便晝不暖,卻也花氣襲人、繽紛落英,恰巧也將一朵梅花輕點到公主額頭上。醒來後,公主仍繼續於宮中四處玩耍遊戲,渾然不覺額頭上沾了一朵梅花,讓宮女們好氣又好笑,遂將公主撥落梅花。但梅花早已在公主額頭上留下鮮粉的花印,更襯托出公主的粉嫩可人;故此梳妝由上至下在宮中與民間蔚為風潮:例如木蘭詩當中,花木蘭恢復女兒身時,便「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」,可謂當時未嫁少女的流行彩妝。
然而蠟梅僅產於冬季,因此宮女們便於四季採集花粉,製作類似胭脂的塗料,這種妝粉稱之為「花黃」;後期更有使用剪紙、鱗片、玉片或金箔等方式替代,圖形也發展出梅花、金魚、小鳥等精緻的式樣。

「祭臘」習俗
先秦時代有許多祭祀活動,泛神信仰的對象不僅家祖,也包含山川湖泊、春夏秋冬等世間萬物。而過去在小寒時節有「祭臘」習俗,主要祭祀先祖與八位農神:先嗇神、司嗇神、田官之神、郵表畦神、貓虎神、坊神、水庸神與昆蟲神。

祭祀農神「棄」
《詩經》紀載:後稷是上古時代周族的始祖,他的母親名喚姜螈,某日來到一片荒原,發現有巨人踏過的腳印足跡,便調皮地跨足遊玩,殊不知回家後驚覺腹有異樣;懷胎十月後,便生下一個沒有五官的肉球。姜螈恐懼至極,視此胎為不祥之兆,便將肉球丟棄於荒野中。怪的是,不僅牛羊均特意繞道不敢踩踏嬰兒,甚至為其哺乳餵食;見天氣寒冷,鳥兒也紛紛用羽翼包圍為其取暖;更稱奇的是,肉球於某日出現一道裂縫,一名哭聲宏亮的男孩破殼而出,姜螈便覺得此嬰孩大有來歷,遂將他帶回撫養,取名為「棄」。
棄成人後,不僅深諳穀物農作之理,更發明許多耕種的農具,其聲名遠播,許多莊稼人紛紛前來取經;後來堯帝便賜予他田地、號封後稷,成為周族的始祖;後人也追念他在農業的貢獻,便奉為農神祭祀。